自主研發的海底電磁申請商標流程台中商標註冊代辦台灣商標註冊采集站填補瞭國台灣商標查詢內空白

(“863計劃”)項目“深水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開發”課題在北京順利結題,由中國海洋大學負責總體技術方案的“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順利通過驗收。該系統的成功研發不僅填補瞭我國深海可控源電磁探測的空白,其核心設備1000A大功率水下電流發射系統和4000米海底電磁采集站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又一個有能力在水深超過3000米海域進行可控源電磁場測量和研究的國傢。一系列自主創新成果的問世,既標志著我國已躍居國際海洋電磁探測技術與裝備研制的第一梯隊,也使我國的深海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工作翻開瞭嶄新的一頁。昨天,該課題技術首席、中國海洋大學李予國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向記者講述瞭七年磨一劍、探海問底的曲折故事。
自小喜歡物理最終結緣海洋
李予國52歲,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因為中學時代酷愛數學、物理,1981年填報高考志願時,他選擇瞭西安地質學院勘查地球物理專業。“當時信息閉塞,報志願不像現在有許多可以參考的信息,我看這個專業有‘物理’二字,就選瞭它。”李予國說,本科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並於3年後繼續攻讀瞭本校應用地球物理專業的研究生,師從方文藻副教授,從事電法勘探方面的研究。1993年秋,他投入到中國海洋大學的懷抱。三年後,經學校推薦和考試選拔,他又前往德國留學,在國際電磁測深研究先驅、格廷根大學地球物理所Schmucker教授名下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底,他離開德國,應聘到Scripps海洋研究所海洋電磁實驗室工作。在這裡,他不僅接觸到瞭先進的海洋電磁技術,還實現瞭學術生涯的一大轉折——從陸地走向海洋。“1996年離開中國海洋大學前往德國,近10年後,又重新回到海洋研究領域,既感到親切,又覺得是一種緣分。”李予國說。2009年,他開始著手辦理回國事宜,面對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拋出的橄欖枝,他最終選擇瞭中國海洋大學。
“茶館會議”組成科研團隊
回到海大後,李予國很快構建瞭自己的實驗室。可是搞研究的人去哪兒找呢?在組建團隊上,李予國犯瞭愁。“海大在海洋地質、地震勘探等領域的研究已經十分成熟完善,但是在電法勘探領域卻少有人涉獵,更不必說在國內剛剛起步的海洋電磁技術方向瞭。”李予國說,從事海洋電磁技術研究首先要有這方面的硬件設備,但歐美對中國進行嚴密的技術封鎖,隻提供技術服務,研究工作也就無從談起。“回國前,我曾希望Scripps的同事,把以前使用過的傳感器送給我一個,都被他們拒絕瞭。”李予國說,面對困境隻能走自主研發的道路,但長期以來,在地球物理領域,自己主要從事數值模擬算法和資料解釋方法的研究,談及硬件制造,則知之甚少。他就需要多個學科的人才,來組建一支交叉融合、協同創新的團隊。“我把我的想法和學校科技處的同志講,請他們幫助物色合適的人選,他們給予瞭我很大的幫助。”李予國說。
2010年春的一個夜晚,在青島市江西路上的一傢茶館裡,來自中國海洋大學不同學科領域的多名專傢學者聚在瞭一起,他們大都與李予國素昧平生,此行便是專程來聽他講述海洋電磁技術研究的意義與前景的。最終,茶館會議後,海大工程學院王建國教授團隊承擔采集電路設計、王樹傑教授團隊負責數據記錄儀艙體設計加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付玉彬教授團隊負責電場傳感器、戴金輝教授團隊負責中性浮力發射天線,信息學院亓夫軍副教授團隊負責電流發射系統,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於新生教授負責采集站投放與回收系統、李予國帶領裴建新等青年教師進行方法研究……很快,一個分工明確、學科交叉的精英團隊便組建瞭起來。“離開母校十多年,盡管辦學環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優良的文化沒有變,幹事創業的氛圍依然在。”李予國說。
團隊協作從摸著石頭過河開始
有瞭實驗室,組建瞭團隊,還要依托一個良好的項目開展研究工作。早在2007年前後,李予國就開始思考回國後的研究工作如何鋪展。2010年,其正式加盟中國海洋大學後,在學校、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多方的支持下,拉開瞭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研發的大幕。
起步階段,許多工作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李予國把自己想要的設備的形狀、功能、參數講出來,然後團隊成員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去琢磨、去試驗。因為團隊成員分屬不同學院,他就利用吃飯的時間和大傢交流探討研發過程中的難題。“中午吃飯時,李老師就給我打一個電話,一起吃飯吧,我們就邊走邊聊、邊吃邊聊。”亓夫軍副教授說,日久天長,團隊成員都習慣瞭這種獨特且高效的研討方式。
2011年秋,“863計劃”項目“深水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開發”課題論證評審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海洋大學提交的項目申請和研究規劃獲得瞭專傢的一致好評,因項目涉及能源資源勘探與開發,由潛在用戶單位組織執行,並指定東方地球物理公司作為牽頭單位,中國海洋大學負責總體技術方案的實施。
7年磨一劍研究出“探海神器”
大功率水下電流發射系統是整個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的核心設備,如果突破不瞭,不僅項目無法結題,而且他們前期的付出和努力也將付之東流。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裝備研制是一項研究性強、難度大,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高科技研發。在研發過程中,出現方案的調整、設計思想的完善和改進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科研規律的,甚至個別部件研究計劃的提前或滯後也是可以理解的。“科學研究應該有序穩妥地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李予國說。
盡管李予國一如既往地對團隊成員進行鼓勵與安慰,但是作為項目首席技術負責人的他,心裡卻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那段時間,亓夫軍帶領研究生在實驗室裡持續奮戰,除瞭中午約他吃飯,李予國還會在上午、下午過去轉兩圈。“我去瞭什麼也不說,隻是看看就走。他們都在埋頭工作,我不能再傳輸壓力瞭。但是,我想我身上的壓力他們也能感受得到。”李予國說。
2015年11月11日,是一個在中國海洋電磁技術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日子。在青島海域,我國自主研發的融合瞭1000A級大功率水下電流發射系統和4000米水深電磁采集站的“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淺海聯調測試獲得成功。中國成為繼挪威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最大輸出功率為1000A級的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的國傢,也標志著我國的海洋電磁探測技術研究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年,該成果入選“2015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突破瞭整個項目中最大的技術難點,此後,李予國團隊又進行瞭多次海試,並創造性地研發瞭集拖曳式可控源電磁發射系統、海底固定電磁采集站和拖曳式電場接收系統為一體的立體探測模式。
2017年3月21日,在南海海域,利用該系統成功獲取瞭我國首條深海可控源電磁探測剖面,參與海試的“863計劃”評審專傢給予高度評價,並打出瞭97分的高分。首條剖面的成功獲取,不僅標志著我國在海洋電磁技術創新和裝備研制領域步入瞭世界先進行列,而且也為我國深海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工作翻開瞭嶄新的一頁。2017年6月8日上午,北京裕龍大酒店,“863計劃”項目“深水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開發”課題順利結題。
瞄準深海6000米直至覆蓋全海域
歷時7年的研究告一段落,但李予國正在繪制更長遠的發展藍圖。“海洋油氣開采成本高昂,打一口探井動輒花費過億資金,唯有盡可能找準海底含油構造,才會減少資金浪費。依靠傳統方法,在海底打三口井,隻有一口含油氣,另外兩口往往是水井或幹井,浪費瞭大量資金。依靠海洋電磁探測技術,可能打三口井有兩口含油氣,就能節約上億資金。”李予國說,他不想隻做一個樣機,項目結題瞭就把它束之高閣。“既然行業有需求,我們就要盡快推動實施產業化,為我國的海洋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做貢獻,為生產服務。”他說。
聚焦當下,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傢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支持下,他們正在朝著6000米水深發起沖擊,下一步是10000米海深,直至南北極,實現全海域覆蓋。“在這一領域,既然我們已經代表國傢進入世界第一梯隊,就要保持住這種優勢。”李予國說,除瞭用於海洋油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以外,該技術還可應用於海底地質構造研究、硫化物等深海固定礦藏勘探。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楊海濤通訊員呼雙雙

台中商標註冊查詢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2EDC6C32CC8327CB

arrow
arrow

    ozjy1hn0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